汉书_传万石卫直周张传译文
-
查阅典籍:《汉书》——「汉书·传万石卫直周张传」原文
万石君,姓石名奋,他的父亲是赵国人。趟国灭亡后迁居到温县。高祖束进攻打项籍,经过河内县,当时石奋才十五岁,做小官,侍奉高祖。高祖与他说话时很喜欢他的恭敬态度,便问:“你家中还有何人?”石奋回答说:“我衹有一个不幸失明的母亲。家裹贫穷。还有一个姐姐,能弹琴。”高祖说: “你能跟从我吗?”他回答:“愿意尽自己的力量。”于是高祖召他的姐姐作美人,任命石奋为内侍中涓,负责接受谒见名帖等事。因为他姐姐是嫔妃的原因,把他的家迁到长安城中皇亲国戚居住的街巷。
到孝文帝时,石奋因功劳多而升为太中大夫。石奋不懂经学儒术,但为人极为恭敬谨慎,无人能比。束阳侯张相如作太子太傅,被罢免。在选能做太傅的人时,都推举石奋任太子太傅。到景帝即位时,石奋官至九卿。石奋在朝中,近在皇帝身边,景帝不堪其拘谨,让石奋做诸侯相。石奋的长子石建,二子某,三子某,四子石庆,都因为行为和顺、忠孝、谨慎而官至二千石。于是景帝说:“石君和他的四个儿子都是二千石俸禄的官吏,人臣的尊宠都会集到他家了。”因总其四子及石奋的俸禄共一万石,所以石奋号为万石君。
孝景帝晚年,万石君拿着上大夫的俸禄告老还乡,每年定时上朝。每次经过宫门前必定要下车小步快走,在路上看见皇帝的车马必定要扶着车厢横木敬礼。他的子孙有当小官的,回来看望他时,万石君一定会穿上朝服和他们见面,不叫名字。子孙犯了错误,他不责备,而是自己坐在一旁,对着饭桌不吃东西。子孙们见到这种情况就互相指责,请族中的长辈做担保,自己不穿上衣来谢罪,子孙们答应改正错误,石奋便接受他们的赔罪。他的成年子女与他在一起时,也是穿戴整齐,彬彬有礼。佣人们也是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,十分谨慎。皇帝有时赐给他家食品,万石君一定要磕头俯身在地才吃,就好像在皇上面前一样。家中亲戚死亡,他定要穿丧服,十分悲哀。子孙们遵循他的教诲,向他学习。万石君家以孝道恭谨而闻名于郡国,即使是齐鲁一带的品德高尚的文人也自叹不如。
建元二年,郎中令王臧因为好儒术而触怒皇太后。皇太后认为儒人文多质少,不如万石君家,VI中不说但身体力行,所以将万石君的长子石建封为郎中令,四子石庆封为内史。
石建年老发白时,万石君仍然无病。石建每五天休假回去看望父亲,进入孩子的房间,私下询问仆人,并取走父亲的内衣内裤和便器,亲自洗濯,然后再给仆人,不敢让万石君知道,而且经常这样做。石建在皇上面前上奏时,即使有可上奏的也避开他人而独自向皇上畅所欲言,但在上朝时,他却像一个不善言谈的人,皇上由此亲近而礼待他。
万石君迁到陵里居住。任内史的石庆喝醉酒回家时,进大门而不下车,万石君听说了便不吃饭。互庆害怕了,脱去上衣去谢罪,万石君仍不原谅他。石庆请全家族及石建一起脱去上衣
罪,万石君责备道:“内史是权贵之人,进入乡里,乡里的长者都走开让路,而内史却坐在车中自在逍遥,真不应当!”于是让石庆离开。从此石庆和其他孩子入里门后,就急走回家。
万石君于元朔五年去世,石建悲哀哭泣,靠手杖才能行走。一年多后石建也死了。万石君的子孙都很守孝道,而石建是最孝的,甚至超过万五星。
石建任郎中令,向皇上上奏事情,奏书被报下时,石建便阅读,他惊恐地说:“写‘马’字下面四点和尾共五,这裹把‘马’字写成四点,少写一点,皇上会责怪死的。”他在处理其他事情时,态度也很谨慎。
石庆任太仆,给皇上驾马车出门,皇上问车中有几匹马,石庆用马鞭数过马后,举手说:“六匹马。”石庆在几个兄弟中是最爽快简练的,还这么仔细。石庆出任齐国丞相,齐国人敬仰他的家德,在齐国他不采用惩罚的方式而治理好了齐国,于是齐国人为他立了一座石相祠。
元狩元年,皇上立了太子,在群臣中选择可以当太子老师的人。石庆从任沛郡太守升任为太子太傅,七年后又升为御史大夫。元鼎五年,丞相赵周因祭祀用金不足而被罢免。皇上下韶御史大夫说:“万石君是先帝尊敬的人,子孙恪守孝道,因此任命御史大夫石庆作丞相,封为牧丘侯。”这时汉正向南进攻两越,向东攻打朝鲜,向北驱逐匈奴,向西讨伐大宛,国中事务繁多,皇上在国内巡查,修建古代神祠,封禅,大兴礼乐。国内的用费缺少了,桑弘羊等大臣致力于增加财政收入,王温舒等大臣严厉执法,倪宽等大臣发展推广文学,九卿互相配合治理国家。但许多事都和石庆无关,他衹是唯唯诺诺,恭谨小心处事。石庆任丞相九年,没有任何关于时政的进谏。他曾经想惩治皇上亲近的大臣所忠、九卿咸宣,但不能治服,他反而因此而受到惩罚,最后只好自己赎罪。
元封四年,关东的难民有二百万人,无户籍的流民有四十万,公卿们打算请皇上迁移流民到边境地区来安置他们。皇上认为丞相石庆年老谨慎,不能和他商议国事,于是便赐丞相告老还家,而对御史大夫以下的大臣中要迁徙流民的人查办治罪。丞相对自己不能尽职而感到惭愧,向皇上上书说:“我受皇上宠幸当了一个无用的丞相,像一匹疲惫的马不能辅佐朝廷治理。城中仓库中没有粮食,百姓四处流亡,所犯之罪真应当被斩,皇上不忍心将我依法处治,我希望能够归还丞相的大印,讨回一副老骨头回家,以便给有才能的人让路。”
皇上回答说: “前些时,黄河泛滥,淹没十余郡,防洪堤上的工作很辛苦,仍然不能堵塞,我很忧虑呀。因此巡查全国,致礼嵩岳,通敬八神,在宣房堵住决口。渡淮河、长江,历山沿海巡行,询问百姓的疾苦。考虑到官吏徇私枉法,苛税无休止,离家出走的人则可以免去,而居住下来的人却非常担心,所以制定了流民法,以禁止重赋。前些曰到泰山祭天,皇天给予美好赏赐,显示了祥瑞神物。我答应修整朝政,以报瑞应,恐怕没有承顺上天的美意。我到民间调查,得知官吏奸诈邪恶。委任的官吏却又不尽职守,百姓愁苦,盗贼无法无天。往年我在明堂,赦免死囚,没有被贬罚的官吏,他们全都改过自新,重新开始。现在流亡的百姓越来越多,但计户口的文书却不削减,大臣不严责长吏,却请求把四十万人迁走,使百姓动荡不安,没满十岁的孤儿、少年也无辜被带领迁走,对此我很失望呀。现在你上书说城中粮仓空虚,百姓贫困,强盗窃贼猖獗,你位居丞相不能治理,请求交纳粮米来赎己罪,退而作平民。你深知百姓困苦却请求增加赋税,动摇百姓,如今百姓危难,你却要辞退官位,你把责任推给谁呢?如果你自认为是理所当然的,就可还家!”
互庆为人单纯,看见皇上诏书让他回家,便认为得到皇上的许可,想交还丞相印绶。掾史认为被皇上严厉斥责而最后遣回家,是最严厉的批评,有人劝石庆自杀。石庆很惊恐,不知道如何是好,于是又再次到朝中治事。
亘庆做丞相,工于心计而不露声色,没什么才干。三年多后死去,谧号恬侯。二子石德是石庆喜欢的。皇上让石德继承爵位,后来任命为太常,因犯法而被罢免,封国废除。石庆做丞相时,在子孙中,当小官至二千石的有十三人。到亘庆死后,有些人因为犯罪而被罢免,孝道恭谨的美德也衰落了。
街镕,姓围太堡毖人,以出众的车技为郎,跟随塞童,因功而升为中郎将,淳厚谨慎没有其他的志向。孝量查作太子时,召集皇上左右亲近的人喝酒,而I逊推托生病未去。塞查去世前,叮嘱孝景帝说:“卫绾是德高望重的人,好好对待他。”到景帝即位,一年多不合不问卫绾的情况,卫绾每曰勉励自己谨慎。
景帝到上林巡行,诏令中郎将为参乘,回来时间道:“你知道为什么能够让你为参乘吗?”卫绾说: “我是代国的的驾车人,侥幸因功而得到升迁,成为中郎将,不知为什么。”皇上问:“我当太子时召你,你为什么不肯来?”他回答说:“这真是死罪,我病了。”皇上赐给他剑,卫绾说:“先帝赐给我六把剑,不敢再接受这赏赐。”皇上说: “剑,人们常用它交换,难道你还保存到现在?”卫绾说:“都在。”皇上派人将六把剑取来,剑保存得都很好,不曾佩带过。
郎官有过错遭谴责时,卫绾经常自己承受罪责,不和其他的将争辩,有军功常让给其他将军。皇上认为他廉正,忠实坦荡,于是拜卫绾为河间王刘德的太傅。吴、楚诸侯国反叛时,皇上下诏任命卫绾为将,他率领河间的军队攻打吴、楚诸国,立下军功,皇上升他为中尉。三年后,因为军功封卫绾为建陵侯。
到第二年,皇上废除太子,诛杀栗卿等人。皇上认为卫绾年长厚道,不忍心派遣他去,便赐卫绾告老还乡,而派郅都负责逮捕栗卿等人。事情结束后,皇上立胶束王作太子,命卫绾做太子的太傅。后来,又升他为御史大夫。五年后,代替桃侯刘舍作丞相,卫绾衹上奏例行公事,不议别事。然而自从他作官直到升为丞相,一直不能有所兴建和废罢。皇上认为卫绾为人敦厚,可以辅佐太子,对他很尊敬宠爱,赏赐他许多东西。
卫绾作丞相三年,景帝去世后,武帝即位。建元年中,因为景帝患病时官吏囚禁了许多无辜的人,而卫绾不为民申冤,于是罢免了他。卫绾去世后,谧号为哀侯。他的儿子卫信继承他的爵位,因供奉祭祀用的贡金不足而获罪,侯国废除。
直不疑是南阳人。为郎官,侍奉文帝。他的同舍郎官有人请假回家,误将同舍郎官的金子拿走。不久同舍郎发觉,无端猜测直不疑,直不疑谢罪说确实拿了金子,便买了金子赔偿了他。后来请假的郎官返回,把金子还给丢金人,使这位以前丢金子的人大为惭愧,因此称直不疑为长者。不久,直不疑升为中大夫。上朝时拜见皇上,有人诋毁他说: “直不疑容貌英俊,可怎么和他的嫂子私通呢?”直不疑听到此事后,说:“我没兄长。”然而始终不去自我辩明。
吴、楚反叛时,直不疑以二千石率兵攻打反叛者。景帝后元年,拜他为御史大夫。皇上在记载平定吴、楚叛乱的军功时,封直不疑为塞侯。武帝即位,和丞相卫绾一起因为有过失而被罢免。
直不疑精通《老子》无为学说。他作官,一切照前任制度办,惟恐人们知道他作官的政绩。他不喜欢树立名声,人们称他为长者。直不疑去世后,谧号为信侯。位传至其孙直彭祖,因所献助祭用金不足而获罪,封国被废除。
周仁,祖先是任城人。因为医术高明而被皇上召见。景帝为太子时,他为舍人,积功升为太中大夫。景帝刚刚即位时,拜周仁为郎中令。
周仁为人深沉稳重,不泄露别人的秘事。他平时穿补缀肮脏的衣裤,故意外示不清洁,因此得到宠幸,进入皇宫卧室。皇帝和后宫妃子们嬉戏,周仁常在旁边,但始终不说话。皇上有时问人的长短,周仁说:“皇上自己可观察到。”周仁虽知别人的缺点,但也不在皇上面前诋毁,如此而已。景帝两次亲自到他家。他家迁到阳陵居住。皇上赏赐得很多,然而他常推让,不敢接受。诸侯群臣的贿赂他也不接受。武帝即位后,他作为先帝的大臣得到敬重。周仁因病免职,带着二千石俸禄回家养老,他的子孙都作到了高官。
张匙,字赵,直趄的功臣安丘侯亟越的小儿子。退压在孝文帝时以研究刑名之学辅佐太子,但是他为人却很厚道。量童在位时对他很尊重,任为九卿。到!游五塑年间,他代替垄董国作御史大夫。张欧作官,从不曾惩治别人,衹以诚恳和善来作官。下属认为他是长者,也不敢太欺瞒他。上报案件,凡是能退回的就退回:不能退回的,他就为罪人流泪,不忍读文书而把文书封上。他就像这样关心别人。
张欧年老,请求退职,皇上仍优待他以上大夫的俸禄回家度晚年。家住在阳陵。子孙都任高官。
赞曰:孔王说“君子应当少说话而多做事”。堕五星、建陵侯、塞堡、退拯不就是这样的吗?因此教育别人不必严厉也能达到目的,为官态度不威严也可治理国家。至于石建洗衣,周仁穿破衣尿裤,被君子耻笑。
万石君石奋,其父赵人也。赵亡,徙温。高祖东击项籍,过河内,时奋年十五,为小吏,侍高祖。高祖与语,爱其恭敬,问曰:“若何有?”对曰:“有母,不幸失明。家贫。有姊,能鼓瑟。”高祖曰:“若能从我乎?”曰:“愿尽力。”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,以奋为中涓,受书谒。徙其家长安中戚里,以姊为美人故也。
奋积功劳,孝文时官至太中大夫。无文学,恭谨,举无与比。东阳侯张相如为太子太傅,免。选可为傅者,皆推奋为太子太傅。及孝景即位,以奋为九卿。迫近,惮之,徙奋为诸侯相。奋长子建,次甲,次乙,次庆,皆以驯行孝谨,官至二千石。于是景帝曰:“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,人臣尊宠乃举集其门。”凡号奋为万石君。
孝景季年,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,以岁时为朝臣。过宫门阙必下车趋,见路马必轼焉。子孙为小吏,来归谒,万石君必朝服见之,不名。子孙有过失,不诮让,为便坐,对案不食。然后诸子相责,因长老肉袒固谢罪,改之,乃许。子孙胜冠者在侧,虽燕必冠,申申如也。僮仆如也,唯谨。上时赐食于家,必稽首俯伏而食,如在上前。其执丧,哀戚甚。子孙遵教,亦如之。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,虽齐、鲁诸儒质行,皆自以为不及也。
建元二年,郎中令王臧以文学获罪皇太后。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,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,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,少子庆为内史。
建老白道,万石君尚无恙。每五日洗沐归谒亲,入子舍,窃问侍者,取亲中裙厕牏,身自浣洒,复与侍者,不敢令万石君知之,以为常。建奏事于上前,即有可言,屏人乃言极切;至廷见,如不能言者。上以是亲而礼之。
万石君徙居陵里。内史庆醉归,入外门不下车。万石君闻之,不食。庆恐,肉袒谢请罪,不许。举宗及兄建肉袒,万石君让曰:“内史贵人,入闾里,里中长老皆走匿,而内史坐车中自如,固当!”乃谢罢庆。庆及诸子入里门,趋至家。
万石君元朔五年卒,建器泣哀思,杖乃能行。岁余,建亦死。诸子孙咸孝,然建最甚,甚于万石君。
建为郎中令,奏事下,建读之,惊恐曰:“书‘马’者与尾而五,今乃四,不足一,获谴死矣!”其为谨慎,虽他皆如是。
庆为太仆,御出,上问车中几马,庆以策数马毕,举手曰:“六马。”庆于兄弟最为简易矣,然犹如此。出为齐相,齐国慕其家行,不治而齐国大治,为立石相祠。
元狩元年,上立太子,选群臣可傅者,庆自沛守为太子太傅,七岁迁御史大夫。元鼎五年,丞相赵周坐酎金免,制诏御史:“万石君先帝尊之,子孙至孝,其以御史大夫庆为丞相,封牧丘侯。”是时,汉方南诛两越,东击朝鲜,北逐匈奴,西伐大宛,中国多事。天子巡狩海内,修古神祠,封禅,兴礼乐。公家用少,桑弘羊等致利,王温舒之属峻法,皃宽等推文学,九卿更进用事,事不关决于庆,庆醇谨而已。在位九岁,无能有所匡言。尝欲请治上近臣所忠、九卿咸宣,不能服,反受其过,赎罪。
元封四年,关东流民二百万口,无名数者四十万,公卿议欲请徙流民于边以適之。上以为庆老谨,不能与其议,乃赐丞相告归,而案御史大夫以下议为请者。庆惭不任职,上书曰:“臣幸得待罪丞相,疲驽无以辅治。城郭仓廪空虚,民多流亡,罪当伏斧质,上不忍致法。愿归丞相侯印,乞骸骨归,避贤者路。”
上报曰:“间者,河水滔陆,泛滥十余郡,堤防勤劳,弗能堙塞,朕甚忧之。是故巡方州,礼嵩岳,通八神,以合宣房。济淮、江,历山滨海,问百年民所疾苦。惟吏多私,征求无已,去者便,居者扰,故为流民法,以禁重赋。乃者封泰山,皇天嘉况,神物并见。朕方答气应,未能承意,是以切比闾里,知吏奸邪。委任有司,然则官旷民愁,盗贼公行。往车觐明堂,赦殊死,无禁锢,咸自新,与更始。今流民愈多,计文不改,君不绳责长吏,而请以兴徙四十万口,摇荡百姓,孤儿幼年未满十岁,无罪而坐率,朕失望焉。今君上书言仓库城郭不充实,民多贫,盗贼众,请入粟为庶人。夫怀知民贫而请益赋,动危之而辞位,欲安归难乎?君其反室!”
庆素质,见诏报“反室”,自以为得许,欲上印绶。掾史以为见责甚深,而终以反室者,丑恶之辞也。或劝庆宜引决。庆甚惧,不知所出,遂复起视事。
庆为丞相,文深审谨,天他大略。后三岁余薨,谥曰恬侯。中子德,庆爱之。上以德嗣,后为太常,坐法免,国除。庆方为丞相时,诸子孙为小吏至二千石者十三人。及庆死后,稍以罪去,孝谨衰矣。
卫绾,代人陵人也,以戏车为郎,事文帝,功次迁中郎将,醇谨无它。孝景为太子时,召上左右饮,而绾称病不行。文帝且崩时,属孝景曰:“绾长者,善遇之。”及景帝立,岁余,不孰何绾,绾日以谨力。
景帝幸上林,诏中郎将参乘,还而问曰:“君知所以得参乘乎?”绾曰:“臣代戏车士,幸得功次迁,待罪中郎将,不知也。”上问曰:“吾为太子时召君,君不肯来,何也?”对曰:“死罪,病。”上赐之剑,绾曰:“先帝赐臣剑凡六,不敢奉诏。”上曰:“剑,人之所施易,独至今乎?”绾曰:“具在。”上使取六剑,剑常盛,未尝服也。
郎官有谴,常蒙其罪,不与它将争;有功,常让它将。上以为廉,忠实无它肠,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。吴、楚反,诏绾为将,将河间兵击吴、楚有功,拜为中尉。三岁,以军功封绾为建陵侯。
明年,上废太子,诛栗卿之属。上以绾为长者,不忍,乃赐绾告归,而使郅都治捕栗氏。既已,上立胶东王为太子,召绾拜为太子太傅,迁为御史大夫。五岁,代桃侯舍为丞相,朝奏事如职所奏。然自初宦以至相,终无可言。上以为敦厚可相少主,尊宠之,赏赐甚多。
为丞相三岁,景帝崩,武帝立。建元中,丞相以景帝病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,而君不任职,免之。后薨,谥曰哀侯。子信嗣,坐酎金,国除。
直不疑,南阳人也。为郎,事文帝。其同舍有告归,误持其同舍郎金去。已而同舍郎觉,亡意人疑,不疑谢有之,买金偿。后告归者至而归金,亡金郎大惭,以此称为长者。稍迁至中大夫。朝,廷见,人或毁不疑曰:“不疑状貌甚美,然特毋奈其善盗嫂何也!”不疑闻,曰:“我乃无兄。”然终不自明也。
吴、楚反时,不疑以二千石将击之。景帝后元年,拜为御史大夫。天子修吴、楚时功,封不疑为塞侯。武帝即位,与丞相绾俱以过免。
不疑学《老子》言。其所临,为官如故,唯恐人之知其为吏迹也。不好立名,称为长者。薨,谥曰信侯。传子至孙彭祖,坐酎金,国除。
周仁,其先任城人也。以医见。景帝为太子时,为舍人,积功迁至太中大夫。景帝初立,拜仁为郎中令。
仁为人阴重不泄。常衣弊补衣溺裤,故为不洁清,以是得幸,入卧内。于后宫秘戏,仁常在旁,终无所言。上时问人,仁曰:“上自察之。”然亦无所毁,如此。景帝再自幸其家。家徙阳陵。上所赐甚多,然终常让,不敢受也。诸侯群臣赂遗,终无所受。武帝立,为先帝臣重之。仁乃病免,以二千石禄归老,子孙咸至大官。
张欧字叔,高祖功臣安丘侯说少子也。欧孝文时以治刑名侍太子,然其人长者。景帝时尊重,常为九卿。至武帝元朔中,代韩安国为御史大夫。殴为吏,未尝言按人,剸以诚长者处官。官属以为长者,亦不敢大欺。上具狱事,有可却,却之;不可者,不得已,为涕泣,面而封之。其爱人如此。
老笃,请免,天子亦宠以上大夫禄,归老于家。家阳陵。子孙咸至大官。
赞曰:仲尼有言“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”,其万石君、建陵侯、塞侯、张叔之谓与?是以其教不肃而成,不严而治。至石建之浣衣,周仁为垢污,君子讥之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(或整理自网络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中国诗词赏析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转载请注明:原文链接 | http://sc.mcww.cn/wenzhang/9771.html
古文典籍
- 「诗经」
- 「论语」
- 「史记」
- 「周易」
- 「易传」
- 「左传」
- 「大学」
- 「中庸」
- 「尚书」
- 「礼记」
- 「周礼」
- 「孟子」
- 「老子」
- 「吴子」
- 「荀子」
- 「庄子」
- 「墨子」
- 「管子」
- 「列子」
- 「宋书」
- 「汉书」
- 「晋书」
- 「素书」
- 「仪礼」
- 「周书」
- 「梁书」
- 「隋书」
- 「陈书」
- 「魏书」
- 「孝经」
- 「将苑」
- 「南齐书」
- 「北齐书」
- 「新唐书」
- 「后汉书」
- 「南史」
- 「司马法」
- 「水经注」
- 「商君书」
- 「尉缭子」
- 「北史」
- 「逸周书」
- 「旧唐书」
- 「三字经」
- 「淮南子」
- 「六韬」
- 「鬼谷子」
- 「三国志」
- 「千字文」
- 「伤寒论」
- 「反经」
- 「百家姓」
- 「菜根谭」
- 「弟子规」
- 「金刚经」
- 「论衡」
- 「韩非子」
- 「山海经」
- 「战国策」
- 「地藏经」
- 「冰鉴」
- 「围炉夜话」
- 「六祖坛经」
- 「睡虎地秦墓竹简」
- 「资治通鉴」
- 「续资治通鉴」
- 「梦溪笔谈」
- 「旧五代史」
- 「文昌孝经」
- 「四十二章经」
- 「吕氏春秋」
- 「了凡四训」
- 「三十六计」
- 「徐霞客游记」
- 「黄帝内经」
- 「黄帝四经」
- 「孙子兵法」
- 「孙膑兵法」
- 「本草纲目」
- 「孔子家语」
- 「世说新语」
- 「贞观政要」
- 「颜氏家训」
- 「容斋随笔」
- 「文心雕龙」
- 「农桑辑要」
- 「搜神记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