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子_尽心章句上第三十八节读解
-
查阅典籍:《孟子》——「孟子·尽心章句上第三十八节」原文
这个“践形”是孟子学用孔子的,《论语·先进》载:“子张问善人之道。子曰:‘不践迹,亦不入於室!’”这个意思是说,子张问关于善人的道理。孔子说:“不踩踏出痕迹,亦不进入某一个房间。”如果为着表现自己是善人而刻意地去行善,就是“践迹”,也就是落下痕迹了,也就是“过犹不及”了。而“不入于室”,这个“室”字是一个比喻,意谓“窠穴”,也就是说,做善事,作善人,不要落入窠穴,不要为了作一个善人而刻意地去做善事,那样也许就会违背自己的心愿以及违背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。这也是“过犹不及”的道理。按照孔子的意思,要作善人,或行善事,就要不露痕迹地去做,做了就做了,不要刻意地去让别人知道或刻意地让别人不知道,既不扬扬得意,也不因为别人不知道而灰心丧气。既不要求得到回报,更不能怨恨别人不回报。心态平平的,如此而已。而我们现在的人,做了一点善事便到处张扬,生怕别人不知道,总希望别人感恩图报,涌泉相报;张扬过分了,便会使接受善行的人,受到帮助的人心存反感,乃至于怨恨,从而使善行变成了恶行,亦使好事变成了坏事。所以,深刻体会孔子的话,凡事不过分,不过头,好心总会有好报的。
而孟子的意思则是圣人做事可以留下形迹,因为圣人做的事是光明磊落的,是尽心知命的,是值得后人仿效的,因此圣人做事可以留下形迹——他的行为方式,以供后来的人们学习。这就是“齐之以刑”的意思。在孟子看来,行为方式这个问题很不好说清楚,因为行为方式没有定规,没有公式,没有套套,即使是相同的事件,因为人物、地点、时间的不同,亦不可采用同样的行为方式。所以孟子要从尽心知命说起,就是要人们懂得最根本的东西,因为只有懂得了最根本的东西,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。
孟子曰:“形色,天性也;惟圣人,然后可以践形。”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(或整理自网络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中国诗词赏析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转载请注明:原文链接 | http://sc.mcww.cn/wenzhang/1457.html
古文典籍
- 「诗经」
- 「论语」
- 「史记」
- 「周易」
- 「易传」
- 「左传」
- 「大学」
- 「中庸」
- 「尚书」
- 「礼记」
- 「周礼」
- 「孟子」
- 「老子」
- 「吴子」
- 「荀子」
- 「庄子」
- 「墨子」
- 「管子」
- 「列子」
- 「宋书」
- 「汉书」
- 「晋书」
- 「素书」
- 「仪礼」
- 「周书」
- 「梁书」
- 「隋书」
- 「陈书」
- 「魏书」
- 「孝经」
- 「将苑」
- 「南齐书」
- 「北齐书」
- 「新唐书」
- 「后汉书」
- 「南史」
- 「司马法」
- 「水经注」
- 「商君书」
- 「尉缭子」
- 「北史」
- 「逸周书」
- 「旧唐书」
- 「三字经」
- 「淮南子」
- 「六韬」
- 「鬼谷子」
- 「三国志」
- 「千字文」
- 「伤寒论」
- 「反经」
- 「百家姓」
- 「菜根谭」
- 「弟子规」
- 「金刚经」
- 「论衡」
- 「韩非子」
- 「山海经」
- 「战国策」
- 「地藏经」
- 「冰鉴」
- 「围炉夜话」
- 「六祖坛经」
- 「睡虎地秦墓竹简」
- 「资治通鉴」
- 「续资治通鉴」
- 「梦溪笔谈」
- 「旧五代史」
- 「文昌孝经」
- 「四十二章经」
- 「吕氏春秋」
- 「了凡四训」
- 「三十六计」
- 「徐霞客游记」
- 「黄帝内经」
- 「黄帝四经」
- 「孙子兵法」
- 「孙膑兵法」
- 「本草纲目」
- 「孔子家语」
- 「世说新语」
- 「贞观政要」
- 「颜氏家训」
- 「容斋随笔」
- 「文心雕龙」
- 「农桑辑要」
- 「搜神记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