逸周书_卷九芮良夫解译文
-
查阅典籍:《逸周书》——「逸周书·卷九芮良夫解」原文
周厉王失去道义,芮伯陈述他的警诫,史臣就此作《芮良夫》一文。
芮伯这样说:“我小臣良夫叩头谨告天子:作为百姓的父母,只要尽到他的职责,远方人没有不服从的。’如果不讲道义,身边的臣妾也会背离。百姓归向恩德。有德百姓会拥戴,无德百姓就仇恨。这句话真实地验证在此前不远:商纣王不改夏王桀的残暴,因此才有我们周朝以及国家。
“啊呀!你天子继承了文王、武王的基业,而你的执政大臣如同王夷王的大臣,行事昏昏又无所顾及,导引君王于不顺。独占其利作威作福,帮助作乱,引起灾祸,百姓将不堪忍受。国家的安定或混乱确实在于你们的行为,这是君王和你的执政大臣所听到过的。古人希望多多听取作为鉴戒,不听就不会知道。你虽然听了,你也知道了,可是不改变你的想法,也就难了,国君除去百姓的祸害,就不是百姓的祸害。如果祸害百姓,就不是君王,而是他们的仇人。君王当行善事。君王不行善,百姓就不认他为君王,只是怨恨他。百姓多到十万、百万,君王一人而已。寡不敌众,君王就危险了。
啊呀!野禽能够被人驯服,家畜见人反而奔逃,这并不是禽、畜的本性,实际上在于人。老百姓也是这样。现今你的执政大臣只以贪利奉承对待君王,不尽心于道德以预防灾难。致使在下的百姓都生怨恨,财力枯竭,手足无措,不堪奉上,岂不作乱吗?凭我小臣良夫所见,天下有封土的国君,他的道德不广大,不可能代代相传。这正是君王的忧患,它来自君王的大臣。
“啊呀,你们这些执政的朋党小人,只有洗净心灵,端正品行,能深思过去的错误,才可保住你们的地位。你们如果忽视灾祸,充耳不闻,坚持错误不改,我不知君王如何才能安全,何况你们这些小子?灾祸从人们忽略的地方发生,过错从人们轻视的地方引出。心不在那里,那里就有变故潜伏。你们这些执政小子不希望出大难而已,只求苟且偷生,官爵以贿赂而成。使得贤智之士闭口不言以逃避祸事,让小人摇唇鼓舌获取利益。虽然两种人都得到他们的希求,也只能说可悲啊。
我听说:‘以言辞取用人,人就会修饰他的言辞。以行动取用人,人们就会竭尽他的行动。修饰言辞没有用处,尽力办事必有成果。’正是你们这些小子,修饰言辞侍奉君王。实际上你们的门徒还很多。君王看来是接受了你们的意见,而最终不会取得效用。你们公开相互欺蒙,甚至反复折腾。你们自以为还有馀力,我认为你们力量不足。认真想想你们的德行,防备你们的灾难。灾难到了才后悔,后悔怎么来得及?不要说我的话不实在,那是你们自己的灾祸。”
芮伯若曰:“予小臣良夫,稽道谋告,天子惟民父母,致厥道,无远不服,无道,左右臣妾乃违。民归于德,德则民戴,否则民雠。兹言允效与前不远。商纣不道,夏桀之虐肆无有家。呜呼,惟尔天子嗣文武业,惟尔执政小子同先王之臣昏行□顾道,王不若,专利作威,佐乱进祸,民将弗堪。治乱信乎,其行惟王,暨而执政小子攸闻。古人求多闻以监戒,不闻是惟弗知。除民害不惟民害,害民乃非后,惟其雠。后作类,后弗类,民不知后,惟其怨。民至亿兆,后一而已,寡不敌众,后其危哉。
“呜呼!□□□如之。今尔执政小子,惟以贪谀为事,不勤德以备难。下民胥怨,财力单竭,手足靡措,弗堪上,不其乱而。以予小臣良夫,观天下有土之君,厥德不远,罔有代德。时为王之患,其惟国人。呜呼!惟尔执政朋友小子其惟洗尔心、改尔行,克忧往愆,以保尔居。尔乃聩祸玩烖,遂弗悛,余未知王之所定,矧乃□□。惟祸发于人之攸忽,于人之攸轻,□不存焉。变之攸伏。尔执政小子不图善,偷生苟安,爵以贿成,贤智箝口,小人鼓舌,逃害要利,并得厥求,唯曰哀哉。
“我闻曰,以言取人,人饰其言;以行取人,人竭其行。饰言无庸,竭行有成。惟尔小子,饰言事王,黡蕃有徒。王貌受之,终弗获用,面相诬蒙,及尔颠覆。尔自谓有余,予谓尔弗足。敬思以德,备乃祸难。难至而悔,悔将安及,无曰予为惟尔之祸也。”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(或整理自网络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中国诗词赏析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转载请注明:原文链接 | http://sc.mcww.cn/wenzhang/13002.html
古文典籍
- 「诗经」
- 「论语」
- 「史记」
- 「周易」
- 「易传」
- 「左传」
- 「大学」
- 「中庸」
- 「尚书」
- 「礼记」
- 「周礼」
- 「孟子」
- 「老子」
- 「吴子」
- 「荀子」
- 「庄子」
- 「墨子」
- 「管子」
- 「列子」
- 「宋书」
- 「汉书」
- 「晋书」
- 「素书」
- 「仪礼」
- 「周书」
- 「梁书」
- 「隋书」
- 「陈书」
- 「魏书」
- 「孝经」
- 「将苑」
- 「南齐书」
- 「北齐书」
- 「新唐书」
- 「后汉书」
- 「南史」
- 「司马法」
- 「水经注」
- 「商君书」
- 「尉缭子」
- 「北史」
- 「逸周书」
- 「旧唐书」
- 「三字经」
- 「淮南子」
- 「六韬」
- 「鬼谷子」
- 「三国志」
- 「千字文」
- 「伤寒论」
- 「反经」
- 「百家姓」
- 「菜根谭」
- 「弟子规」
- 「金刚经」
- 「论衡」
- 「韩非子」
- 「山海经」
- 「战国策」
- 「地藏经」
- 「冰鉴」
- 「围炉夜话」
- 「六祖坛经」
- 「睡虎地秦墓竹简」
- 「资治通鉴」
- 「续资治通鉴」
- 「梦溪笔谈」
- 「旧五代史」
- 「文昌孝经」
- 「四十二章经」
- 「吕氏春秋」
- 「了凡四训」
- 「三十六计」
- 「徐霞客游记」
- 「黄帝内经」
- 「黄帝四经」
- 「孙子兵法」
- 「孙膑兵法」
- 「本草纲目」
- 「孔子家语」
- 「世说新语」
- 「贞观政要」
- 「颜氏家训」
- 「容斋随笔」
- 「文心雕龙」
- 「农桑辑要」
- 「搜神记」